4月6日,覃塘區樟木鎮川山小學六年級(1)班學生覃可欣放學回到家,為臥病在床的爺爺按摩后,便趕到菜地淋菜。
往年這個時候,玉米苗已長到兩尺高,今年爺爺生病,奶奶的腿腳又不好,春季玉米種不成了。她站在田野上,陷入沉思,秋天還可以種一輪玉米,現在,和爺爺奶奶在一起,就是最大的幸福。
覃可欣今年12歲,父親早逝,母親改嫁,讀高中的姐姐,每月回家一次。平時,她和年過七旬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。雖然沒有了雙親,家庭生活依靠民政低保補貼,但熱愛集體、品學兼優、樂于助人的覃可欣如同一棵堅強的小草在風雨中向陽生長。
■樂觀好學
讓學習的獲得感驅散困境的陰霾
與眾多幸福的孩子一樣,覃可欣也曾享受過父母的寵愛。在她7歲那年,外出打工的父親意外離世,隨后母親改嫁。這一切,對她和姐姐來說,來得太快,傷得太重。
生活雖然困難,但覃可欣樂觀面對,她不僅學習好,還努力學習各種才藝,一直在學習和家務中忙個不停。為了能在學校文藝比賽中拿到好成績,放學后,她留在教室反復練習。為了練好舞蹈的一個動作或一個眼神,她可以花上半天時間揣摩。她多次代表班級參加全?!皭蹏娫~”朗誦比賽,并奪得一等獎。近幾年來,她還多次代表學校參加覃塘區和全市演講或朗誦比賽,并取得較好的成績。她還喜歡書法、彈琴,成為同學眼中最閃亮的“星星”。一份份成功的喜悅,慢慢拭去特殊家庭給她帶來的傷痛。
■感恩長輩
在勤勞和孝義中感悟幸福真諦
覃可欣在校爭做一名優秀的學生,在家孝敬長輩,和睦鄰里,小小年紀就擁有良好的口碑。她的爺爺奶奶身體都不好,姐姐在市區上學,每月返家一次,照顧爺爺奶奶的任務自然落到她的身上。每天中午,她放學回到家,就挽起袖子做飯,接著喂雞、為爺爺按摩。忙完家務,她馬上翻開作業本,在昏暗的小房子里認真寫作業。
為節省家庭開支,覃可欣學會種菜。她每天都要挑水淋菜,從不叫苦。有一天,要下大雨了,她卻跑到玉米地,一個人硬生生將十幾袋玉米搶運回家,粗重的喘氣聲聽得爺爺奶奶直掉眼淚。
暑假,大部分同學與父母團聚或到外地旅游,覃可欣卻留守在自家的小屋或扛著鋤頭到地里干活?;鹄崩钡奶柌恢獙⑺直蹠衩摿硕嗌賹悠?,但她從不叫苦。因為她知道,無論在哪里,無論多苦多累,只要能和親人在一起,就很幸福。
■小小雷鋒
在壯族山鄉點亮一盞“燭光”
覃可欣愛看課外書,比同齡人的知識面廣。她樂于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。坐在覃可欣后面的韋詩愉,數學成績較差。覃可欣主動向老師提出調整座位,要求和韋詩愉同桌,方便幫助韋詩愉解決學習上的難題。在她的幫助下,韋詩愉同學的數學成績由原來的不及格趕到中等水平,此后繼續進步。
覃可欣熱心公益,常組織村里的小伙伴一起打掃村前大樹下的公共活動場所,方便村里老人乘涼,贏得了鄉親由衷的夸贊。她以實際行動,在偏僻的壯族山村發光發熱,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好少年的雷鋒精神。(記者 張日芳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