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節禁火習俗的起源,是從寒食節來的。寒食節在清明節前幾天,有兩種說法。一說在清明節前兩天,南朝梁人宗懔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去冬節一百五日,即有疾風甚雨,謂之寒食。禁火三日,造餳大麥粥”。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,正好在清明節的前兩天。唐代元稹詩云:“初過寒食一百六”,則認為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。
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。秋千,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。它的歷史很古老,最早叫千秋,后為了避忌諱,改之為秋千。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,再拴上彩帶做成。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,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,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。
“蹴鞠”中的“鞠”是一種皮球,球皮用皮革做成,球內用毛塞緊?!磅砭稀本褪怯米闳ヌ咔?。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。相傳是黃帝發明的,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。唐宋時期最為繁榮,經常出現“球終日不墜”,“球不離足,足不離球,華庭觀賞,萬人瞻仰”的情景,《宋太祖蹴鞠圖》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。杜甫的《清明》詩中寫到,“十年蹴鞠將雛遠,萬里秋千習俗同”,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。在講求“中庸”的傳統文化背景下,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。到了清代,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,就寥寥無幾了。1965年開始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,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后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。
又叫春游。古時叫探春、尋春等。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。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。
清明節植樹的習俗,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。清明節插柳有三種意思。最古老的傳說,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—神農氏,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。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。二是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,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,便賜老柳樹為“清明柳”。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,以示賜福驅疫。這三種說法有一點是相通的,那就是都相信柳枝具有靈性,可以避邪。
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。據明朝人的記載,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,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,彎弓射中葫蘆,鴿子飛出,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。
清明前后,春陽照臨,春雨飛灑,種植樹苗成活率高,成長快。因此,自古以來,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。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“植樹節”。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。
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。每逢清明時節,人們不僅白天放,夜間也放。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,像閃爍的明星,被稱為“神燈”。過去,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,便剪斷牽線,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,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,給自己帶來好運。
清明掃墓,謂之對祖先的“思時之敬”。其習俗由來已久。明《帝京景物略》載:“三月清明日,男女掃墓,擔提尊榼,轎馬后掛楮錠,粲粲然滿道也。拜者、酹者、哭者、為墓除草添土者,焚楮錠次,以紙錢置墳頭。望中無紙錢,則孤墳矣??蘖T,不歸也,趨芳樹,擇園圃,列坐盡醉?!逼鋵?,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,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,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。到唐朝才開始盛行。并相傳至今。
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,斗雞由清明開始,斗到夏至為止。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,見于《左傳》。到了唐代,斗雞成風,不僅是民間斗雞,連皇上也參加斗雞。如唐玄宗最喜斗雞。
重慶許多大家族至今都還在舉辦清明會。幾百上千族人聚在家族祠堂里祭祖。族長往往還會“訓話”,宣講族規,其內容主要是忠孝、勤儉、誠信等等,提倡父慈子孝、夫妻恩愛、妯娌和睦。參會的族人,按輩分依次坐定,由族中最老的人帶頭,在先祖牌位前舉行儀式,首先放鞭炮,隨后燒香叩頭。一邊拜一邊給老祖宗匯報族人一年來的情況。
據傳說,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,麻城大批遷徙農戶遠離故土,思鄉心切,每年在清明等時節,推選不負眾望者,帶上死去人的頭發、信物、錢物等回到自己的老家湖北、江西、廣東等地祭祀祖先,告訴他們在四川和重慶生活得很好。相約成習,成為我國通信史上的一大創舉,也為明朝中葉民信局的產生奠定了基礎。后因戰亂和山川阻隔,這一習俗才間斷了。但隨著歷史進程,由“麻鄉約”帶動的鄉情傳遞,至今綿綿不絕。